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群工作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学科建设 | 学生工作 | 院友之家 | 专业认证 | 下载中心 
研究生培养
 管理文件 
 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 
 学术成果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生培养>>培养方案>>正文
2021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信息专业
2021-12-02 17:05  

电子信息

(0854)

一、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简介

延安大学电子信息相关学科主要依托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相关学科,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以及2010年获批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学科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18人,已经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等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控制工程、智能制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十二个本科专业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和网络与信息安全七个研究领域。拥有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延安市信息处理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华为网院、ICT产教融合中心、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与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及多家企业具有广泛的交流和长期合作。近5年来,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省部级和地方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省、厅等各类奖项30余项,专利6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0余部,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0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为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一直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师德师风优良,育人体系健全,培养了一大批扎根陕北、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优秀学科人才,倍受社会各界赞誉。

二、培养目标

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网络、控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 培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2. 培养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致力于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信息感知与处理两个领域。其中,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立足于具体应用实用电子系统设计和通用中规模电路集成技术,重点研究传感器及其感测系统的设计;把感测调理电路与集成电路技术相结合研究中规模集成电路。信息感知与处理主要针对复杂环境目标电波传播、电磁散射特性分析及目标识别、成像等相关问题,开展复杂背景与目标复合散射特性分析、电磁时域计算方法、目标探测、复杂地(海)环境目标特征识别与电磁成像、环境电磁学等方面相关问题研究。

2. 控制工程

针对工业领域优化工业生产过程,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发挥智能控制优势等实际需求,围绕智能控制理论研究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网络化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开展机械、化工、物料装卸运输、机械手和生产自动线等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及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能源装备、农业设施以及集成电路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复杂控制系统的建模、预测、优化决策、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重点进行农业设施自动化和能源装备工业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研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元器件设计、新型传感器设计以及智能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研究。培养学生具备掌握控制理论与应用能力、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能力、分析网络结构与优化能力。

3. 人工智能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能源行业、农业、医疗等方面开展智慧油田、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信息材料设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计算机视觉理解、图像分析与应用、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在计算机视觉理解、工业人工智能、多模态信息融合、网络模型压缩、遥感图像处理等应用需求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从事图形图像、语言信息智能处理的研发能力。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

课程学习

专业实践环节

体育教育环节

美育教育环节

劳动教育环节

≥36

≥25

≥8

1

1

1

六、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

1. 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物电学院电子信息领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开课学院

备注

学位公共课(5学分)

1071911

英语1

36

2

1

考试

外语学院


10719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1

考试

马院


1071914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与

延安精神

18

1

1

考查

马院


学位基础课(8学分)

08540001

矩阵分析

36

2

1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02

工程优化方法

36

2

1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03

现代信号处理

36

2

1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04

科技论文写作

18

1

1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05

工程伦理

18

1

2

考试

物电学院

学位方向课(≥8学分)

08540006

人工智能导论

18

1

1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07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08

深度学习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09

现代控制工程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0

计算机控制技术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1

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2

模式识别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3

信号检测与估值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4

计算机视觉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5

智能系统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6

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7

嵌入式系统

36

2

2

考试

物电学院

专业选修课(≥4学分)

08540018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

18

1

1

考试

物电学院


08540019

文献检索

18

1

1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0

电波传播原理与应用

18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1

电磁反演与目标重建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2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3

VHDL与FPGA技术及应用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4

智能材料设计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5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6

微机电系统设计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7

数据采集与分析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8

DSP技术及其应用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29

系统工程导论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0

高级人工智能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1

图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2

网络模型设计与压缩理论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3

统计机器学习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4

认知神经科学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5

学科前沿讲座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6

电子系统综合实训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7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训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8

系统分析与设计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39

物联网技术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08540040

天线原理与技术

36

2

2

考查

物电学院

实践课(8学分)

1071909

工程实践

6-12个月

7

3-4


物电学院


创新训练


1

3-4


物电学院

体美劳教育(3学分)

1071918

体育教育环节


1

1-6

考查

物电学院


美育教育环节


1

1-6

考查

物电学院

劳动教育环节


1

1-6

考查

物电学院

2. 培养环节

包括入学教育、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与答辩。培养方式如下:

(1)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在课程设置中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在学位论文选题上,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2)实行双导师(以培养单位导师为主)负责制。

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等工作的组织协调。校外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负责实践活动、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及其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试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工作。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实行集体培养。

(3)产学研联合培养

采用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工程硕士实习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方式,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七、必修环节

1. 工程实践(7学分)

研究生需到校外部门、企业或本校进行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 6 个月;不满 2 年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不少于 1 年。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见习观摩、研究开发、实习等环节,工程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2. 创新训练(1学分)

创新训练包括各类科技竞赛、创新或创业项目、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等等。需完成一份创新训练总结报告,不少于 3000 字。

3. 科研实践

(1)参与工程类科研课题1项,完成课题主持人要求的科研工作量,对课题研究做出实质性贡献。课题主持人对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写出评语,包括在课题研究中的态度、工作量、完成质量及工作能力等。

(2)汇报科研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在校期间,每月至少组织1次研究例会,汇报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

(3)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月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至少选听、参加6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完成一篇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4. 体育活动(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填写登记表,每学年至少10次,由学院负责记录考核存档,合格者获得1学分。

5. 美育活动(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有关音乐、美术、书法、文学、艺术等活动,填写登记表,每学年至少10次,由学院负责记录考核存档,合格者获得1学分。

6. 劳动教育(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各种劳动或接受劳动技能教育,填写登记表,每学年至少10次,由学院负责记录考核存档,合格者获得1学分。

八、学位论文环节

1. 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具体办法按《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及筛选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中期检查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的学分和成绩、开题报告等。

(1)政治思想

考核研究生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与工作态度、尊师爱友、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表现。

(2)业务学习情况

考核研究生所学课程(主要是学位课程)的成绩、学分,考核研究生执行培养计划(包括个人培养计划)的情况以及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情况。

(3)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考核研究生阅读文献数量、文献综述报告能力、对国内外学术动态了解程度、实验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在论文选题、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工作中表现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以外出调研、参加有关单位实际工作为主。

(4)身心状况

考核研究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考察其能否从事论文阶段的研究工作。

(5)开题报告情况

考核研究生是否按时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并开题,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按时完成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

2. 开题报告及答辩

开题报告是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完成。报告基本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文献总结(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拟研究问题的提出、实施方案、研究方法、科研问题的解决思路及预期目标等方面。填写《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并进行汇报答辩。开题报告由学科组统一组织,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对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一个月后需重新开题。

3. 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由校内导师与学校聘任的相关企业导师联合指导。

(1)学位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学位论文形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论文主要应包括以下部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工作及技术综述;论文主体部分(包括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结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包括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论文发表等);致谢。

(3)学位论文内容要求

①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②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新见解;

③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④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

⑤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⑥ 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A. 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

B.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

C. 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论文答辩

完成培养计划规定内容且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行论文评阅、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必须由2位具有副高以上且具备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含副高),其中一位是在实际工作部门工作的相关专业领域的校外专家。在两位评阅人均同意组织正式论文答辩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正式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按有关规定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其中至少邀请一位是相关专业领域的校外专家。

(4)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要求、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延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至少参与工程项目1项,并达到下列要求之一方可授予学位:

①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第二作者)在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非综述性学术论文至少1篇。

②申请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1项。

③主持(或导师主持,硕士研究生作为参与人)获批地厅级以上项目1项(校级项目不计),或获批项目到账经费达到10万元。

④在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项。

⑤学科组认定的研究成果。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著作、专利、著作权、项目、实验数据等成果的所有权归学校与个人共有,并且延安大学应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否则不计入毕业条件统计范围。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地  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公学北路延安大学 邮 编:716000 电 话:0911-2650504(办公室) E-mail: ydwdx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