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自原2003年获批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点,并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本学科梯队建设上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有博士学位者19人,现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已经形成目标特性分析与识别、GNSS应用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等四个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本学科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和地方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省、厅等各类奖项20余项,专利4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余部,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拥有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延安市重点实验室1个、延安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与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具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已建成杨天若和焦李成两个院士工作站。学科一直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师德师风优良,育人体系健全,培养了一大批扎根陕北、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优秀学科人才,倍受社会各界赞誉。
主要研究方向:
(1)通信与信息系统
本研究方向主要涵盖复杂环境下电波传播、散射、反演与识别的快速算法以及北斗精确定位、地物感测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具体内容包括地面、海面与目标一体化电磁建模和特性分析高效算法的研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油膜、运动舰船尾迹、地下埋藏目标等的检测、识别与分类,雷达成像技术,以及时域分析算法在实际地海背景下目标电磁特性一体化建模、分析和识别的应用。同时,还侧重于GNSS感测系统和感知信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开发,感测数据处理与通信技术研究。通过这些领域的融合,致力于提升电波传播与目标识别、精确定位与感测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协同创新能力与应用效果,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2)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研究方向立足陕北区域和能源生产,侧重将现代智能信息处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中。结合机器学习和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在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智能信息材料设计、通信和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显著区域优势。同时,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模拟计算机视觉,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复杂工业场景感知、理解与决策判断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并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智能感知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