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随着人类实践的扩展与深入,物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入。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是按物质的存在形式或运动规律而划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及不同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着联系,各分支学科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物理学涉及的研究方向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及计算物理等。
延安大学物理学科,起源于1958年恢复重建时设立最早的理化系,1960年改为物理系。2018 年物理学科获批物理学 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物理实验中心被确定为陕西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物理学获批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2020年物理学获批陕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硕士点现招生二级学科为:凝聚态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无线电物理,筹建二级学科一个(光学)。五年来,共招生研究生56名,授予学位人数18人,研究生就业率100%。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78篇,其中被SCI/EI收录54篇。
学科组拥有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基本合理的专业教师34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占比 64.7%。教师队伍中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5人,其中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1人、陕西省区域青年千人2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3人。2位教师入选全球ESI前1%科学家;学科组5年来主持了包括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项目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资助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8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
根据学科特点、社会需要、自身条件与研究特色,下设物理学三个二级学科方向,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和原子与分子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
1. 凝聚态物理:该方向主要面向凝聚态物质的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聚焦新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物性表征及解析,开展固体缺陷、热辐射传输与热光转换、电磁吸收与屏蔽、新型功能材料(金属/陶瓷)结构与性能(力学、电磁、光电特性、生物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固体缺陷工程与结构优化设计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微结构以及多组分的协同作用对电磁材料行为的影响规律、热辐射传输转换及热电/光电能量转换系统与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问题。在内耗与固体缺陷、超轻泡沫金属和高效吸能合金材料设计研发、弛豫谱表征功能材料中可动氧(锂)缺陷浓度与动性的影响因素方面形成了区域优势和特色。
2. 无线电物理:该方向面向电磁人才的培养,聚焦复杂地、海环境目标电磁干扰、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目标识别问题,采用时域和频域手段,开展瞬态和稳态电磁场高效算法、复杂环境电磁干扰和兼容、目标与环境电磁特性分析、目标探测与识别四个领域的研究,研发适用于粗糙背景环境下电磁干扰、电磁散射与逆散射、高分辨率电磁成像等高效快速计算方案。对实际地面和海面与运动目标的电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复杂环境雷达成像与智能信息获取、GNSS信号散射建模及应用的高效方法,分析遥感大数据与雷达图像的智能解译。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效计算方案-信号散射建模-电磁成像的研究体系,在时域高效计算方案、解析-近似方案、电磁成像等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 原子与分子物理:该方向面向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超强超快激光与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原子与分子光谱、纳米材料及器件设计以及超原子分子光电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揭示微观原子与分子的结构及其物性、材料中原子与分子光谱、原子与分子动力学等基本物理原理及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坚持理论研究、计算模拟与实验研究三者的有机结合,目前已经在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纳米材料中原子与分子光谱及其应用研究等建立了显著的研究优势,研究成果为新型磁、光、电纳米材料及新型器件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